沒有最好的父母,但有願意為了孩子改變的父母。
上一輩留下的影響,我們也很容易傳給孩子;
愛是這樣;同樣的,不安與傷害也是。
沒有父母是完美的,重點不是錯誤本身,而是我們如何改正錯誤。
取自《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》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各位朋友,早安:
昨天有兩場學習,這是我在我的角色上,特別珍惜的機會。
下午我跟一群熱血老師學習,這些老師所提出的工作上的付出,讓我敬佩。原來,老師為了孩子在學校的困境,竟能討論到晚上10~11點。
也許家長不明白,也許孩子不清楚。但我作為一個邊緣人,遊走在各個角色之間,我知道,大家都盡力了,也許結果不一定如我們的預期。
晚上的時候,非常榮幸跟廖玉蕙老師、小野老師、李偉文老師,以及時報出版的董事長、總編、編輯、行銷,在「行冊」餐廳旁聽他們的對談。讓我很驚訝的是,「行冊」餐廳竟是蔣渭水醫師執業過的大安醫院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XDQQ4xQrn8
聽他們對談,那是享受。從家庭談到教育,橫跨三代的價值觀變遷,我如同吃了大補丸。這堂課,足足上了三個半小時,我根本捨不得上廁所,怕漏聽了什麼。
其中,廖玉蕙老師、小野老師都是真性情的人,情緒表露無遺。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,也就如實呈現。說實在,都活到這樣的歲數了,很多事都放開了。
讓我很驚訝的是,兩位老師不斷反省自己當初跟孩子、孫子互動的方式,這正是這本書的精神—「重點不是錯誤本身,而是我們如何改正錯誤。」
還記得跟廖老師的直播,老師所示範的互動方式嗎?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sychologist.Hung/videos/175205467118265/
如同摘文所述,老師常常能站在孩子的高度,去承接孩子的情緒。老師並不是以全然符合心理學的應答方式,跟孩子互動,但孩子透過老師有節制的傷心難過生氣委屈……,能更理解他人,也更理解自己。
祝願您,能接納每種情緒,然後學著善意地應對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接納每種情緒的重要
【文/ 菲莉帕•派瑞】
如果有人問你希望孩子如何,你可能會回答:「我希望他們幸福快樂。」希望孩子有幸福快樂的能力不是壞事,但我們是否在「幸福快樂」這個概念上投入太多的想像?我們是否把「幸福快樂」想像成一幅完美的畫面,家人共享美好的時光,在草地上嬉鬧,在野花叢中野餐?
幸福快樂就像所有的感覺一樣,來來去去。事實上,如果你一直都很幸福快樂,你幾乎不會察覺到那種感覺,因為你沒有其他的情緒可以比較。為了讓孩子幸福快樂,父母必須接納他的所有情緒,以及他體驗世界的方方面面。大多時候,這些都不是很輕鬆愉快的事。
遭到責罵或心煩意亂都無法使人快樂。不管孩子經歷了什麼、有任何感受,你愈是完全地接納及關愛孩子,孩子愈有幸福快樂的能力。這不僅適用於你,也適用在孩子身上。我們需要接納自己及我們的所有情緒。
我記得我十二歲時,父母的朋友問我,我的童年快樂嗎。我告訴他:「不會,大多時候我不會覺得特別快樂。」我父親無意間聽到我這麼說,生氣地轉過身來反駁:「胡說!妳的童年很好,過得很快樂,妳剛剛是在胡說些什麼!」由於他是我父親—我摯愛的父親,雖然他很嚴厲—我心想那肯定是我搞錯了。當下我感到困惑,不確定自己的感受。
父母往往以為那些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,也能讓孩子快樂,但事實不見得如此—你很可能已經發現這點了。孩子看起來不開心時,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失敗,接著你可能像我父親那樣,試圖以責罵孩子的方式逼孩子快樂起來,而不是自己感到不安。
如果當時的我知道這些道理,我父親反駁我時,我會更理解當下的感受,但是當時我的腦袋一片混亂。那種混亂的感覺是源自於我明明有某種感受,但我景仰的人卻告訴我,我沒有那種感受。在那團混亂的迷霧中,還摻雜著一種羞愧感,因為我好像誤解了什麼—我從來不曉得我到底哪裡錯了—而且一錯再錯。
我父親錯過了一個和我產生共鳴的機會,也許不是在當下,而是在他的朋友離開以後。他本來可以詢問我的感受,而不是把我的回答(不管那個回答是什麼)視為一種對他的攻擊。他本來可以幫我把感受表達出來,試著以我的方式來看世界。我並不是說他必須改變他對世界的看法,但他可以試著去瞭解,我的觀點也是一種看待事物及看待自己的有效方法。
如果你不把孩子的悲傷、憤怒、恐懼當成需要糾正的負面情緒,而是把那些情緒視為進一步瞭解孩子、與孩子培養關係的機會,你可以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深厚。你這樣做時,就很可能提高孩子幸福快樂的能力。
如果你下班回到家對伴侶說:「今天上班的感覺很糟。」對方回應:「不可能那麼糟。」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未獲得關注或聆聽,甚至可能覺得自己被當成耳邊風。如果你經常得到這樣的反應,你可能以後再也不想對他吐露心聲了。
但是,如果伴侶回你:「告訴我,發生了什麼事。」你說出來了。如果你告訴伴侶,老闆很爛,他自己不小心,害你每件事都要做兩次。伴侶聽你這麼說以後,回應:「難怪你覺得今天很糟。」你可能會開始覺得好一點。
如果伴侶是以「嗯,你應該……」這樣的開頭回你,並給你建議,你可能會感覺更糟。如果伴侶回應:「你看窗外那隻可愛的松鼠。」你可能會完全停止談論工作,畢竟,繼續談下去有什麼意義呢?松鼠也許可以幫你忘記不開心的事情,但是尚未解開的不滿情緒依舊會回來。
切記,當你幼年的孩子、成年的孩子,甚至你的伴侶向你傾訴痛苦的感覺時,儘管你覺得確認那種感受好像會讓事情變糟,但你其實是在幫他克服情緒,從而把狀況變好。
孩子在學校裡過了糟糕的一天,你對他發揮同理心可能很容易。但是萬一你真的不喜歡孩子描述的狀況,那怎麼辦?例如,孩子說:「我不喜歡嬰兒,我希望你把他送回醫院。」
遇到這種情況時,傾聽變得更加重要,你需要試著去理解及確認他的感受。你可以說:「最近你真的很懷念只有你和我在一起的時光,難怪你會希望嬰兒離開。」或者,「所有的訪客都在逗嬰兒開心,對你似乎不夠關心,這很不公平。」或者,「現在你當哥哥是什麼感覺?」無論孩子的回答是什麼,你都要接納它。你無法要求一個孩子愛他的兄弟姐妹,孩子很清楚自己的感受,他需要一個安全的容器來容納那些感受。
.
以上文字取自
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(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)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54755
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cusbook
.
5/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2994369237288959/
已額滿_7/16-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519814295382140/
11/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89917322447609/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